慢阻肺病是什麼? 對日常生活會帶來什麼影響?
潘先生吸煙接近45年,9年前確診慢阻肺病,請聽潘先生的真實經驗和心聲。
有多少吸煙人士曾聽說過「慢性阻塞性肺病」(簡稱慢阻肺病)這種疾病?他們又是否知道,這種慢性疾病主要由吸煙引起,而且是本港十大殺手病之一?因長期吸煙而患上此病的潘先生很想告訴大家,有些決定真的不能輕率,例如選擇吸煙這回事。
一時貪玩染上半輩子煙癮
今年65歲的潘先生憶述︰「很深印象,第一口煙是在11、12歲時吸食。那時父親忙著工作,將煙支放到身後煙灰缸,我因一時貪玩便偷偷拿起吸一口。」這一口煙,一吸就是45年。
潘先生年青時熱愛運動,尤愛足球。染上煙癮的他,也會把煙仔帶到球場上,即使中場休息只有十餘分鐘,他仍會拿煙出來吸。日子久了,他開始發覺不對勁:「開始慢慢發現做任何動作,凡是需要花氣力的,便會感到嚴重氣促。平時我的痰多了,咳嗽次數也增多,於是便去看醫生」。他清楚記得確診慢阻肺病的那天,是2013年8月23日,星期五。
因病激起戒煙決心
當天,醫生叫潘先生看看自己的肺部X光片。「我知道正常的肺部是脹鼓鼓的,但為何我的肺部,看起來就像泄氣的氣球?」他看自己的肺部X光片就知道事態嚴重,而醫生也叮囑他不要再吸煙。潘先生仍記得醫生當時是這樣說的︰「若你繼續吸煙,接下來兩年你要交帶身後事了。」醫生也知道他當時育有一名4、5歲的兒子,提醒他若有任何大礙,孩子怎辦?這個提醒,激起了潘先生戒煙的決心。「從那一刻到現在,我再沒抽過一口煙。」潘先生感慨道。
學習與氧氣機共存
習慣可以逆轉,但病痛不一定可以復原。慢阻肺病與吸煙有直接關係,是一種無法治癒且持續惡化的疾病,而戒煙是唯一可以延緩病情的方法。除此之外,患者通常需要有一部氧氣機旁身,協助呼吸與活動,維持身體的含氧量。「沒有氧氣機,我就無辦法生活,原因是我很容易『扯蝦』。」潘先生形容,患病後呼吸困難時,活像一條離開水面的魚,嘴巴不斷張開嘗試吸入氧氣,依然徒勞無功。因此,日常生活很多事情,簡單如洗澡、移動傢具,甚至只是刷牙,對潘先生來說也是相當困難,唯有依靠氧氣機,才能有足夠氣力去應付生活,所以即使不習慣也要接受 。至於平日外出,潘先生需要靠另外一部用乾電的氧氣機,但這部機只能維持一小時十五分鐘。平常人走十分鐘的路程,他要用多一倍時間,途中需要停留四次。
潘先生自從確診到現在這八年多時間內,先後4次因肺炎入院,因為肺功能太差,肺部很容易受感染。現在,潘先生變得小心翼翼,盡量避免外出,不敢出外用餐,唯有靠外賣。「連探望我母親也不敢,因為真的擔心受感染,又要住院。就算我家人在家中,我也會戴著口罩。所以個人社交活動很受限制,但這都是自己吸煙造成,不能怨誰」。
現在,潘先生有時經過足球場,看見球員在奔跑,也會反問自己為何不能像昔日般在球場上奔馳呢?他會用「懊悔」和「複雜」去形容自己的心情,感悟到人生有些決定不能輕率,就如當初純粹覺得好奇、好玩而吸煙,最後卻造成惡果。他希望吸煙人士明白,吸煙不只是影響個人的行為,二手煙亦會危害身邊人的健康。